曾经的智能家居行业,虽然一个开关要卖到三四千元,甚至上万元,可以说参与的都是高端住宅项目,但是吧,预期和实际的落差巨大。他仅仅就是能开关灯、开关窗帘,了不起加上开关投影机、音响,和什么AI、5G、未来感、高科技,几乎不沾边儿。就这还频频翻车,简直智障。各种尴尬的情景,让很多从业人员心底里羞于说自己是干智能家居的。后来科技巨头进入该领域,他开始变得更加亲民,人性化,有意思了。
尤其是语音控制,简直太方便了。喊一句“Siri,开灯”,灯就开了,说一句“灯光太亮了”,灯就会调暗些,甚至是说“我好热啊”,空调就能很聪明的把温度设置降低两度。不想喊,可以用手机APP操作。不想掏手机,还可以用墙上的智能开关和触摸屏。
智能家居技术进步飞快,大批新兴品牌,产品范围更广,实施更容易,造价也比传统厂牌降低了一大半,大有囊括住宅所有机电设备和成品电器的趋势。壕有壕的干法,省钱也有省钱的方式,爱马仕固然好,红蜻蜓质量也不差。通俗的划分:无线系统和有线系统。
一个长得和老家墙上开关一模一样的智能开关,你按一下,他不一定开灯,他可能是开音乐或者开窗帘。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经常给使用者带来困惑和麻烦。玩的太花还容易卡壳、出故障。
最简单、最省钱的办法,我们克制一下,让智能开关还是用来开关灯,和从前的普通开关一样,其他丰富的功能都交给会说话的智能音箱来干。开灯、关窗帘、开音乐、关空调、启动场景……一句话的事儿。这样的话,老人、小孩、所有人一定会觉得非常好用。
由于要跟灯光对接,就得懂灯具,懂回路,懂不同的调光方式,甚至还得会灯光设计,不然最后出不了效果,业主是不会怪他的设计有问题或者灯买得太烂的,大概率会说智能系统垃圾。
要跟窗帘对接,也得懂各种窗帘形式、安装方式、安装节点,同理出了问题,业主一般不会觉得是做窗帘的人有问题,还是会觉得是智能系统垃圾。
要跟暖通对接,你又得懂各种空调的形式,是氟机还是水机,有何区别,是何种接入方式,温控面板如何规划,地暖和新风也是同理。
要跟影音系统对接,不同的电视机、投影机、播放器、功放,是什么品牌、什么型号、什么接口、用什么协议,你都得如数家珍,更别说还有音箱和声学那一挂了。
还有各种弱电系统,网络怎么做,是AC+AP还是路由器mesh,有什么优劣,针对不同的户型又该如何规划,手机信号要不要放大,安防怎么做,报警又该怎么做,门禁该如何接入,指纹锁、车库门、可视对讲等各种问题都要应对。
偶尔还有业主提出离奇的接入控制要求需要满足,甚至会问:“如果家里停电了,怎么开灯”……
更离奇的事,上面这一大片你都要去学习和操心的事情,可能是义务劳动,很多时候都获取不了什么利润的,但因为是要接入你的系统进行控制的,你就成了要为最终效果负责的那个人。
智能控制只是一种交互方式,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然而产品本身的品质和设计方案水准才是更为核心的根本。
所以理想的状况是,服务商具备相关全面的知识和经验,在家装项目中,类似于是机电总包的角色,同时还兼照明设计、声学设计、IT顾问、机电顾问等多种能力。能站在客户立场上提供经得起推敲和时间检验的解决方案。
服务商要能领会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不要到最后交付使用了来一句,当时您没说……没说清楚……
接下来对机电设备的每个子项稍微展开一点点,好让有需求的朋友大致了解,方便在感兴趣的地方,可以顺着线索去深入探讨。至于具体的“怎么做”那是商家应有的基本功,太多太细,就不赘述了。本文尽量说的客观、浅显。
之前我们用百十块钱的无线路由器就解决的事儿,现在不那么简单了。住的房子越来越大,网速越来越快,上网设备越来越多,所以WiFi覆盖是一项关键的基础设施,需要提前部署。也正是由于他足够刚需,所以WiFi覆盖方案率先在业内达成共识,在京东、淘宝、知乎上也有一致的成熟组网方案,一搜一大把,这里就不引用了。
既然有条件布线,那就统一选择路由器AC+AP方式。家装公司也都知道怎么玩,施工工人也都会施工安装,调试也是傻瓜式的。
设备选型,就像买手机一样,标准化的产品,一分价钱一分货。不要买太便宜的,也不必买太贵的。WiFi6正在普及,WiFi6E马上就要出来了,更新换代快,投入适可而止。
WiFi名称,设置一个网速更快的5G信号,一个兼容性更好2.4G信号,向下兼容一些只支持2.4G的设备。
这里强调一下关于打标签的问题,这个对于隐蔽工程十分重要。路由器上张贴运维信息,包括下文中其他所有隐蔽工程的管线,都要有清晰牢靠的标签,写上必要的信息,便于后期检修维护。缺失标签,后期检修维护非常麻烦,原本十分钟可以搞定的工作,可能就因为没有标签,需要多花大半天的时间摸索,甚至会出错,造成更大的麻烦。
本来打算在每一项的末尾附上样例方案的设备列表呢,想想还是算了,有的项目可选范围太多,不像WiFi有一个标准姿势,别整太复杂,有需要可以私聊。
转发一篇相关的高质量文章。大户型的AC+AP组网方案及产品推荐 - colaandice的文章 - 知乎0784273
我们交了话费,通信公司就有义务提供我们打电话、上网的服务,信号差或者没信号,打几个投诉电话就能解决问题。
有条件增设基站的就增设基站,暂时没能提供基站网络覆盖的,会通过宽带网络提供手机通讯信号。私自加装手机信号放大设备,是违规操作。既然有简单、免费、效果好的正规服务,为什么要选择花钱、违规、质量不可靠的方式呢?
很多住宅小区都装有监控摄像机,所以自己家还要不要装监控系统,看各自需要。
家庭监控系统虽然不是刚需,但也是极其成熟的板块,结构简单,标准化的操作。设备选型,也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价格不同的摄像机,他的像素、色彩、码流、协议、是否有音频、是否有感应、是否能人脸识别等等参数是不同的,所以买两百多元一个的摄像头不见得占了便宜,买一千多元一个的摄像头也未必吃了亏,这个还是要看需求,对于一般居家安防监控来说,折中的方案可能更合适。
监控系统产品,有家用类型和工程类型。比如海康威视品牌产品侧重于工程项目,他的一些细节设置和深度应用需要专业人员使用电脑客户端软件来调试,海康威视旗下的萤石品牌系列侧重于家用,手机APP搞定一切。
家庭使用,建议用家用系列。毕竟是家用,豪宅也还没壕到有安保团队、机电班组。
监控也是一种安防手段,这一段不说监控,说的是探测报警,比如漏水了,系统鸣笛警报,并给手机发消息,同时关闭水阀,防止更多漏水,损坏家具。
家庭安防探测主要是探测漏水、漏电、燃气泄露、烟雾,有必要的话,还有探测人为入侵。
虽然发生漏水、漏电、燃气泄露、起火冒烟儿这类事情的几率很小,但是一旦发生却很麻烦。防范于未然,更安心。
再说探测人为入侵,很多小区都在交房前,配备了家庭安防探测器,物业提供安防报警服务。但是很多人在装修的时候,不认识墙上预装的探测器,直接给废了。装修完以后,物业去安装可视对讲的时候,发现没有安防探测器,那就不用设置安防了。省事儿了。
以后,留意一下,把物业提供的安防服务用起来。如果项目所在的地产物业没有提供安防服务,想装这类安防系统,最好找专业的安防公司,他们每天都有安防巡逻车在路上,能够快速赶到报警现场,服务更有保障。让智能家居服务商提供人防安防报警,那是自己骗自己。
另外,长辈房间的床头和卫生间,有必要安装紧急按钮。当老人感觉身体不适的时候,能够迅速呼叫,紧急情况下,老人再去拿手机、解锁、拨电话,很困难。
家用探测报警设备,建议选用无需布线的方案,前期只需要预留电源和安装空间即可。
如果有人建议说这里用有线设备更可靠,这人要么不懂,要么有别的想法,出发点肯定不是为了更好的使用效果。
别看无线设备很便宜,甚至比有线%以上,但着实更好用,至少清晰明了,能看懂,会用。不像所谓的进口某叶,价格像那么回事儿,我卖了好多套,其实说实话,自己都没太整明白怎么用。
前面的WiFi、手机信号、监控、安防,其实在很多智能家居从业人员眼里,他们和智能家居没多大关系。因为他们不需要“对接”,“对接”是让从业者苦恼多年的话题。
举个例子,家里装的灯光对接A品牌,窗帘对接B品牌,空调对接C品牌。A品牌支持Siri语音,B品牌支持小度小度,C品牌支持小爱同学。你喊“Siri,开灯”,灯就开了。你喊“Siri,关窗帘”,他会说:“抱歉,找不到设备”。如果家里有Siri语音也有小度小度,那你想开关灯的时候就喊Siri,想开关窗帘的时候就喊小度。那想控制空调怎么办?还要再买个小爱同学。我去!那我不喊了,不要那么懒,起身去按墙上的开关行吧?可以是可以,让三个形色各异的开关组团在房子里往墙上到处贴,不好看也不好用。而WiFi和监控之类的基础设施一般不需要频繁的交互控制,不需要喊“Siri,关闭WiFi”,“Siri,打开手机信号”。基本上,这就是为啥交互系统会纠结“对接”,要选择能对接到一起的产品。
因为大家都眼馋苹果成功的生态闭环,都想通过智能家居的噱头把家电设备做成生态来捆绑用户购买更多自家生态的产品。这样做合适吗?我们想一下,苹果生态,使用户倾向于选择苹果全家桶来获得更好体验,华为、小米也是。爸爸用苹果,妈妈用华为,孩子用小米,可以的,问题不大。但是家居家电设备也搞各自的生态,就会出现上文说的那种闹着玩儿的情况。终于,大佬们看不过去了,2022年,苹果、谷歌、亚马逊发起matter协议标准,华为、涂鸦、绿米、三星等品牌纷纷响应,力推matter。也就是说今后可以喊原本只支持A品牌的Siri去控制原本只支持B品牌的窗帘和原本只支持C品牌的空调。墙上装的开关,也可以整齐划一了。米家尚未加入matter,在智能家居闭环生态的竞赛中,米家已经取得绝对优势,可能会选择走自己的路,说心里话,希望能看到小米汽车和小米家居家电一起崛起,雷布斯封神。换个角度,matter是智能家居生态赛场上的集体投降。米家加油!
住宅里所有机电设备和成品电器都会接入智能家居的范畴,就连车库门、充电桩、电动车,将来都会和智能家居相关联,智能家居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彻底溶解在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里。所以今后,做好每一个专项,衔接好上下左右的伙伴。
墙上的触摸屏、智能开关、感应器,手机里的智能家居APP,智能音箱里的语音助手,都是交互介质,共同组成交互系统。
触摸屏,以屏幕的形式存在,能显示很多内容,所以功能强大,应有尽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家里装一块触摸屏就能控制全宅所有设备,但是我们不会这么干,我们会在一些使用频繁、配置丰富的重要空间分别安装触摸屏。
智能开关,有单按键、双按键、三按键、四按键、六按键、八按键等,还有的智能开关有旋钮、带屏幕。还有的智能开关,不仅有按键、旋钮、触摸屏,还带有麦克风和摄像头。
这些产品有很多我都用过,还参与过某些品牌研发的探讨。出现这么多形态,是不同品牌在各自角度的解决方案。太过分裂的形态,会造成用户选择困难。
另外,好的交互系统不应拘泥于有线无线非此即彼。无线开关真心好用,装电池的,一个纽扣电池至少能用五年,想放哪里放哪里,开关为什么非要在墙上,他可以在手边,在床头柜上、在茶几上、在岛台上、在冰箱上、在婴儿床的挡板上……
如果房子很大,预算充足,适应能力强,采用一些传统品牌的产品,有线系统,可以做到更精致,更有底蕴。我之前常用的方案是赛万特加路创。
统一规律,条理清晰,让原有的使用习惯能正常适应,让锦上添花的内容井然有序,平滑升级。
最后,容易给用户带来困扰的“场景问题”,其实挺冤枉的。场景本来是非常棒的功能,但是很多人不会用,有的人是不习惯,有的人是想当然,所以搞得乱八七糟。竟然还能整出来“哺乳模式”。
一键启动休闲场景,打开轻音乐、关闭纱帘、灯光调暗。在以往的经验中,这个联动的场景,到了实际项目上,客户往往不习惯,基本上都取消了。所以一般情况下,只存在于PPT上,用来烘托演讲氛围而已,但是对于我,这是每天用的最爽的场景。
一键晚安,关闭全家的灯光和窗帘,也是个PPT场景,但也是我天天用的功能,特别方便,可能因为我家房子比较小吧,逻辑简单。
我家每天凌晨一点,系统会自动执行晚安场景,所以如果睡意突然来了,啥也不用管,直接睡。
客户家,也能设置一些好用的场景模式,从上面图片中的场景模式选几个吧?哈哈
灯光不仅提供照明,还是空间美感的重要因素,这点从泛滥的装修效果图中显露无遗,简直都要被玩儿坏了。好的照明系统不仅照亮空间,还要健康、舒适、美、渲染情绪氛围。
灯光很重要,这部分内容比较多,只从间接照明、双色温、智能控制这三点聊一下。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无主灯照明的概念突然就火了,而且慢慢地还被等同于磁吸轨道灯和筒射灯,像这样的图大家一定不陌生。
不知道无主灯照明是谁提出来的,如果不是某些灯具厂商拱起来的“阴谋”,那么他的一个初心或者理念,我想一定不是像现在这个样子,或许应该是更接近间接照明的诉求。
把灯藏起来,而让光跑出来,避免直射光源的滥用,让光与空间融为一体,从视觉上来说,发光的不再是灯,而是建筑本身,为置身其间的人,创造一个更加舒适柔和的光环境。
另外,通过巧妙地隐藏光源,防止眩光,最好将光比控制在1:3左右,这会让人比较舒适,如果再配合局部的壁灯或者落地灯作为兴趣点,使光线的重心下沉,收获更好的安定感,就更完美了。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膜拜一下,路易斯·康设计的于1972年开馆位于美国德州的金贝尓美术馆,被业内誉为现代间接照明设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路易斯·康在金贝尓美术馆清水混凝土的穹顶上嵌入了特殊的天窗采光装置,让自然光经过多次折射和反射之后再进入室内,在这一过程中坚硬的直射光转化为柔和的扩散光,非常好地还原了天光散射的效果,于是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整个美术馆的光环境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可以说这个采光系统本身就已经是整个金贝尓美术馆最不可或缺的一件作品了。
当然,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在装修的时候,如此不计成本地去引入自然光,是不现实的,但要求不要太高,去做接近自然光的间接照明效果,还是可以实现的。
日本著名的照明设计师面出熏老师主编的《间接照明》一书,讲到理想的间接照明要注意的三个关键点:
光源与受光面之间的距离常见的会有两个距离,一个是光源离天花板的距离,另一个是光源离墙面的距离。一般来说,光源距离受光面越远,光的扩散范围就越大,并且能得到越均匀的光。
而至于离墙距离,也是一样,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灯带直接挨着墙放,那是不是至少有一半的光线就直接打在了墙上,没法扩散,而且还会在墙上形成眩光,所以结论就是离墙距离越小,光线越硬光比越大,离墙越远,光线越有层次也越柔和。
那么到底距离多少是最好呢?最好的方式就是测试一下,因为每个项目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灯光的实际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当然,我知道大部分人都是懒的,哦不,是没有条件去测试,面出熏老师也贴心地给出了他的答案,供大家参考:光源与天花板的距离应当保持在300mm以上500mm以下,光源与墙面的距离应当保持在200mm以上。
继续,光源的遮光。因为我们做间接照明,自然是想把光源藏起来的,所以通常会在光源与视线之间设置遮光挡板,但是如果为了遮光而使受光面上出现让人不舒服的生硬的遮光线(截光斑)的话,那么间接照明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为了得到理想的间接照明效果,要意识到遮光线的存在,考虑好光源、遮光板以及受光面的相对位置。
最后,注意受光面的条件。亮面浅色材质容易反光,哑光浅色材质出光效率高,适合间接照明。深色材质不适合作为间接照明的受光面,香港著名室内设计师吴滨就经常用错,把灯照在黑墙上。他还喜欢用壁炉,有时也把壁炉的精神用错。
人类千百年来随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逐渐也形成了我们对光色本能的感知。我们普通人的一天,睡眠、工作、休息的节奏,其实暗合了自然光一天的色温变化,白天高照度高色温的环境下适合工作学习,而晚上休息放松的时候则暖色温低照度更加舒服,所以灯光设计模拟自然光的昼夜节律变化是可以让人获得比较好的舒适感的。
这一条关于灯光色温的设计原则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往往被断章取义,大大的误读了。
以前装修的时候,灯具很多都是包工头随便买的,那么出现像这样筒灯4000K、灯泡2700K、灯带3000K混搭的情况,还算是运气比较好的,如果不巧碰到的是审美比较前卫的包工头,那么给你买蓝色灯带、绿色灯带、RGB的都大有人在,不信晚上随便找个小区抬头看看,包你不会失望。
现在很多业主很重视灯光,但往往一知半解,有时候会把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当作真理,在心里不接受反驳,比如色温问题,餐厅暖光、厨房冷光,客厅是公共区域,应该用冷光,卧室是私密区域,应该用暖光,不对,小孩房虽然是卧室,但他写作业的时间比较多,那么到应该算工作区域,也应该用冷光!
还有白天的时候用冷光,晚上用暖光,夏天用冷光,冬天用冷光,诸如此类的观点,在他们心里翻来覆去不断碰撞,把简单的事情搞得不要太复杂。
最后再说一下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实际上灯还是原来的灯,如果不考虑灯光的亮度可调、色温可调,那不需要任何额外动作。如果想要调光,则只需要求商家把灯具默认自带的免费驱动器换成支持接入控制系统的驱动器即可。
如果房子大,500平方以上,并且都要调光,可以采用总线型灯光系统,KNX、LUTRON都能流畅融入交互系统。
7,电动窗帘开合帘、百叶帘、卷帘、香格里拉帘、梦幻帘……哪里需要装哪里。非常成熟的标准品,还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区别在于外观、材质、结构、工艺、扭力、耐用性上。装饰公司的设计师都会用,玩的很转,这里就不多说了,终于有一个不需要解释的项目,哈哈。看看图片,放松一下。
美味,味觉体验吧?味觉有多馋嘴,女生最懂。好看,视觉体验吧?有多重要,大家都懂哈。接触肌肤的物料,要有更好的亲肤感,是关注触觉体验。高级酒店里定制的香氛,是给人美好的嗅觉体验。那背景音乐,是服务于听觉体验,好的空间感觉,怎么能少的了背景音乐呢?音乐不同于视频、文字那么具体,他是一种联觉艺术,触发情绪,营造氛围。
反方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操作麻烦不会用,音质差,不知道听啥,贵。
确实有的服务商能干出来这种效果,把这几条反方意见都占全,简直了。那也有服务商知道问题在哪里,知道解决的办法,比如我们哈,能提供简单易用,音质好,还有高品质的音乐内容,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不便宜。那贵,这个事儿不能全怪我们啊。
贵不贵是相对而言,拿手机做个比喻吧。山寨手机,不够好,甚至很糟糕。那我们提供的是品牌手机,比如说iPhone,iPhone 14 Pro max嫌贵,可以选择iPhone 14,就是这样。墙上安装的那种带5寸屏幕,接吸顶喇叭的,这种背景音乐,就属于“山寨”之流。
背景音乐由两个部分组成,媒体中心和音箱,结构就是这么简单。媒体中心可以用SONOS AMP,很多时候,这也是最佳选择,而音箱可以有非常自由的选择空间。音箱可以用吸顶喇叭,可以用入墙式音箱,也可以用书架音箱、落地音箱,还可以有超低频音箱。
但是所有商家,几乎统一使用吸顶喇叭,因为这样子更简洁,不占地方,声音扩散更均匀。还有个重要原因,施工省事儿。
书架音箱的音质效果无疑是更好的,书架音箱真的占地方吗?那开放格里放着从淘宝上买来的瓶瓶罐罐,装饰假书,不占地方吗?试试书架音箱吧?但是全屋定制不归我管,放哪里合适要协调啊,就算前期能沟通确定,那后期改了怎么办?改是常事儿,就没见过谁家不改的,并且各干各的,改了你都不知道,最后等着傻眼吧。
听说影院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伪需求,花几十万打造的影音室,一年用不了几次,不买立省百分百。
但是很多项目地下室的空间,既不通风也不采光,设计师都在纠结怎么办的时候,如果你愿意放一个影音室,那也算帮了设计师一个大忙。
如果决定要影音室,回头再细说,这里咱先推一推客厅影院,因为他实在太好了。客厅影院无论是配置两声道的轻HiFi,还是多声道的环绕声系统,都非常实用。花钱少,还天天爽用。
声音会让人产生联觉,漫无边际。电视机搭配上环绕声系统,电影、剧集、球赛、晚会、游戏……全部体验都会有飞跃。有了客厅影院,就算看新闻联播,都有种坐在人民大会堂的感觉。
其实客厅背景墙总是让设计师很花心思的,凹造型、拼材质、悬吊、挖洞……植入一套客厅音响是非常顺手的事。简洁、美观、功能强大、使用简单。为客厅平添趣味性和文艺生活内容。何乐而不为?
下面这两张图片,五百平米的豪宅,诺大的客厅,应该给电视机配套音响系统,可惜没有!就好比买了百万元的豪车,那座椅加热不应该是标配吗?哦,对了,百万元的豪车里面也标配有高品质音响的。不管你用不用,到了这个程度,该有都有。
暖通系统是能耗大户,房子大、房间多、设备多的时候,用起来很复杂。现在很多空调的声音很小,有时候不注意,内机可能开了一个月,家里都没人知道。接入交互系统的话,可以一键全关,可以设置自动运行,可以远程控制,非常方便。
多联机空调接入,需要加装网关,水机空调接入,需要支持交互系统的温控器。地暖和新风接入,也需要支持交互系统的控制面板。以后暖通设备会原生匹配交互系统,就不需要暖通网关和特定的控制器了。
空调、地暖、新风。成熟的刚需配套。市场上也玩出好多不同的花样,比如五恒系统、毛细管网辐射供冷供暖系统、纯空气系统等等。有些是消费主义陷阱,有些是硬生生的把大型公建项目设备往大房子里套。
市场总是躁动,需求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理性需求,有的是冲动需求。什么好什么不好,不能全信商家说的谁谁家都用了,这要有评价标准,量化指标。设备类又不是艺术品,数据最直观。怎么选,还是要看实际需求。
成熟的方案因为太成熟了,客户经常是直接对比价格,大家的方案列表都一样。业内流传一句话叫:三分产品,七分安装。可见方案配置上通常没啥争议,其实能分出优劣的地方很多,最关键的是规划。比如说空调,他的管路走向、梁上开孔、风机位置、风口、检修口的处理,都有很多讲究,很多硬性指标,关系到安全、舒适、维护、吊顶结构、层高、美观等等,需要结合现场,设计、安装要一丝不苟的执行到位。
上氟下水(天氟地水)和上水下水(天水地水)二联供系统怎么选? - 知乎6283440
如果想装新风,又不想打很多孔,可以试试管道新风和无管道新风结合的办法 - 知乎4467677
阳光、空气、水,舒适空间三个前提要素,一个都不能少。调光和遮阳是与阳光的互动。空调、地暖、新风是优化空间的空气条件。给排水系统,包含净水、软水、纯水、生活热水、排水。又是一个专门的板块。稍后,候补……
很多别墅业主在入住一段时间后联系我,智能家居太费电了,一个月电费要交五六千元,这次我们全家出去旅游一个多月,家里没人住,你们的设备待机也用了好几百度电。
这种情况很多吧?用电器那么多,那到底是什么设备耗电这么厉害?好办,用智能插座,智能空开,能耗数据一目了然,还方便管理。
这个,以往呢,只出现在PPT里,很少落地。因为实现起来需要协调配合,协调的好,花几百块钱就能买到理想效果,协调不好,那就另说了。
但是能帮客户解决问题的事,都值得做好。同样道理,可视对讲、门铃、门锁、车库门,在前期规划,衔接成一个安全方便的系统。
机电设备需要在基础装修阶段部署,所以与基装有密切关联。成品电器虽然可以后期购置,但也需要提前规划,预留电源和装置空间,考虑空间尺寸、承重结构、色彩质感搭配,那么他又与全屋定制密切相关。
家装是一个涉及品类广、环节多、周期长的系统性工程。装修公司往往对智能家居系统设备不够了解,全屋定制供应商更不了解,那么装饰公司、设备供应商、全屋定制供应商、智能家居服务商,他们之间的协同很容易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所以经常有修补、纠错、变更。工地上干活儿的大多是农民工,不是产业工人,很少培训学习,各干各的,统筹难度较大,协同效率偏低。需要共同进步。
这种局面有解吗?有!要向真正优秀的室内设计公司学习,这是后话,以后有机会再聊。
家具、基装、设备,对应国际一线室内设计机构通行的设计体系和表达方式 FF&E,每个板块都内容庞大,需要提前规划。那么一定要有一套统筹的方法,对于住宅机电设备来说,至少要包含方案架构、评价指标和执行标准。
装修是一个和家庭、亲情、和每个人心底最温情的地方有交集的事情,值得我们花点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