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 2 月 7 日收盘,云米 1.450 美元 / 股。相较于发行价 9 美元 / 股,以及 2021 年最高的 18.99 美元 / 股,尽管股价仍然很低,但总算走出了 2022 年最低 0.7 美元 / 股的窘境。
在产品力表现方面,以云米冰箱为例,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2 年全年,云米冰箱线%,行业销额占比排在第 17 位。
这样的表现与 家庭物联网第一股 有些名不副实。向外界讲述了好几年智能家居故事的云米,股价却屡创新低。
作为一个新生品牌,云米落地就自带智能家居的基因与光环。或许有些生不逢时,过去三年疫情对整体经济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对品牌影响力、消费认知仍在起步阶段的云米而言,过去的三年相当煎熬。
2022 年报未出台,但去年 11 月 23 日,云米发布的 2022 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三季度营收 6.858 亿元,同比下滑 35%;净亏损 7960 万元,同比扩大 2.7 倍。
对于 2022 年第三季度营收下降,云米官方的解释是,某些类别的产品组合持续调整和消费者支出整体疲软所致。但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都认为指向了云米与小米的切割。
2018 年 9 月,云米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继华米之后第二家赴美上市的小米生态链企业。彼时的云米风光无限,市值达 7.09 亿美元,被视作 家庭物联网第一股 。从靠代工起家到圆梦资本市场,云米仅用了四年多一点的时间。毋庸置疑,在与小米合作的 蜜月期 ,头顶小米光环的云米跑出了令人艳羡的 行业加速度 。
迈入资本市场之后,云米也面临着市值增长的巨大压力。叠加发展自身品牌的需要,云米需要卸下代工标签,与小米做出切割,降低在品牌与渠道商对小米的双重依赖。
数据显示,从 2016 年到 2020 年,来自小米销售收入占比从 95.9% 锐降至 49.6%,云米撕去小米标签的决心日益明显。
对于云米摆脱小米后的 独立行走 ,创始人陈小平是充满了美好想象的—— 云米希望打造的每一款产品都是单品海量,尤其是爆款产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云米布局的产品线众多,但摆脱小米生态链外衣后的云米至今未能走出一个市场公认的真 爆款
以云米最引以为傲的拳头产品净水器为例,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2 年 1 月至 10 月,云米净水器在线。而这已经是云米最拿得出手的一份成绩了,还是靠之前给小米做代工做出名气的一款产品。
如果目光再向下,其他单品在市场里充当的多半是陪跑者的角色。扫地机器人 2022 年前 10 月份的线;线 名开外,电饭煲、洗碗机等其他品类更是在销售领头榜上难觅踪迹。
与小米的割裂也让云米在近两年历经了业绩大滑坡。自 2020 年二季度开始,云米营收不断下滑,且幅度日益扩大。
数据显示,2016 年来自小米的营收占比高达 95.9%,2017 年占比达 84.7%。随着云米去小米化的迹象明显,双方之间都有如意算盘,此后小米营收占比大幅下滑。2021 年,小米营收占比降至 43.3%,2022 年 Q3 再次减少三个百分点,达到 40%。
云米自出道时就将自己定位为一家天生拥有 科技创新 基因的科技公司,也在铺天盖地的营销中也不断强化标榜自己的科技标签。但从现实来看,情况却并非如此,为科技而生的云米未能因科技而立身。
不过,云米产品的 智能化 水平却饱受诟病。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体验云米的产品之后,给出了诸如 智能功能鸡肋 、 人工智能像人工智障 、 出错率高 、 质量差 之类的评价。尤其是 2021 年云米冰箱大屏强制播放广告且用户无法关闭的事件,一度让云米身处舆论暴风眼。
一家以技术标榜的企业,产品却频频技术 失灵 ,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或许可以从云米的研发投入和营销投入找出一点端倪。
众所周知,研发费用率是衡量一家企业科技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研发费率越高,则代表研发在整个企业发展中占有更高的权重。在科创板企业股里,绝大多数的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率均徘徊在 20% 附近,那么具有科技创新基因的云米,近年来的研发费率是多少呢?
从研发和营销的投入结构来看,云米似乎是更像是一家靠营销驱动而非靠研发驱动的企业。
研发营销比例的失衡也严重影响了云米的产品力和用户口碑,而为了挽口碑,云米又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营销费用……
营销画皮,研发不利,用户口碑难诉,成本高企,云米正在遭受研发不利营销过度的反噬。
曾经,率先提出全屋智能的云米是这个行业里的独角兽,但眼下的时局早已变化。当中国家电行业进入存量市场,家电企业利润不断收窄的客观现实下,各大品牌们急需寻找新的增长曲线G、IoT 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全屋智能场景化应用成了一个标准答案。据中怡康数据预测,智能家电在未来 4-5 年将累计带来 1.5 万亿元的市场需求。
全屋智能这条赛道,正在变得拥挤。其中不乏很多家电巨头和互联网巨头,包括曾经的合作对象小米现在也成为了云米的竞争对手之一。这些巨头能够凭借自身强大的品牌、渠道、资金、技术优势迅速拓展产品矩阵。而云米作为一家代工出身的企业,显然不具备与他们同场竞技的实力和底气。
以眼下云米所处的境况和产品线布局来看,收缩或是必要之举。纵观云米发展的这 8 年里,单以产品论,堪称行业劳模,更新之频,数量之多,几乎已经实现了智能家居生态的全面覆盖——涵盖智能厨房、智能客厅、智能卧室和智能卫浴等多个场景,所涉及的产品门类包括净水器、空调、冰箱、油烟机、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智能门锁等,多达 60 余种。
过多的产品布局不仅使得云米容易失焦,在堆高总投入成本的同时又摊薄了每个单品的投入,难以集中精力打造一个惊艳市场秒同行的爆品,也难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多且平 的产品对于提升营收和利润无济于事。由此来看,收缩产品线,走 小而美 路线,或许是云米破局的关键。
再者,云米是时候去优化调整研发与营销的结构了,是时候让自己真正归位于一家 科技创新公司 了,也是时候缩减非必要的营销开支了。如若再不抓紧时间锻造自身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技术壁垒,很可能是过去辛苦积攒下的先发性优势荡然无存。增加研发投入或许不能像营销投入一样迅速传导至股价,但它一定会在未来释放应有的价值。
对云米而言, 去小米化 是必然之为。在转型之中经历阵痛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懂得正视自己的不足加以弥补,将挑战转为机遇,在未来的智能家居市场,云米或仍有机会。